9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線上峰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方愿同其他金磚國家一道,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今年前7個月,我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60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7%,展現了中國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堅定決心、戰略自信和堅實步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已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成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壓艙石、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發動機、實現世界現代化的加速器,彰顯了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行動、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圖為由中企承建的坐落在喀麥隆南部大區的曼維萊水電站水渠。
踐行多邊主義的中國行動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多邊主義受到沖擊。面對這些挑戰,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為世界繁榮發展不斷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凝聚集體共識,加強團結協作。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共同參與的大合唱。中國堅持尊重各共建國家的核心利益和主要關切,以國家間合作規劃對接為戰略支撐,共同探索構建政府、議會、政黨、民間等寬領域交流溝通機制,把合作愿景轉化為共同發展的行動指南和現實圖景。中國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以自愿為基礎、以發展為目的,凝聚最大共識,開展形式多樣、體現各方智慧的真誠對話和有效合作。
尊重彼此差異,保持戰略溝通。中國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深入對接各方發展要求,回應人民期盼,尊重各方的經濟結構、文化傳統以及自主選擇的政治道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共建國家人民。同時,強化命運與共的集體意識,同心協力解決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人才儲備、工業發展等方面的短板問題。通盤考慮現實利益和長遠效益,建立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努力讓共建項目既能實現經濟上的綜合收益,又能滿足當地民眾的感知需求。
用好各國稟賦,做大合作盤子。共建“一帶一路”立足各方實際,發揮比較優勢,找到適合各方共同發展的著力點,因地制宜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區域的發展戰略對接,開創發展新機遇、共謀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例如,今年9月初,中國同巴基斯坦共同發布《關于構建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巴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2025—2029年)》,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對接合作。各共建國家正確把握、用好用足各方優勢,不斷加強和優化在數字經濟、知識產權、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可持續合作,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發展實效,不斷提高合作的整體效能,走出一條符合各方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深受世界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不僅是維護經濟全球化、實現多元互惠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而且是加強區域合作、維護世界穩定的中國主張,以其獨特的實踐邏輯探索全球治理創新模式、拓寬全球治理嶄新實踐,為維護國際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創新全球治理模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面向世界上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敞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不同文明、文化、制度、地域等的差異,已成為極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國際合作新框架。中國和各共建國家積極探索可持續開放、可持續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制,構建既契合各方現實發展需求、又吸引其他國家參與的多元化合作新模式。共建“一帶一路”以優勢互補為契機,以共同發展為最終目的,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博弈游戲,持續在合作領域、合作層次、合作范圍上共同努力,打造親密友善、包容并蓄的“朋友圈”,為全球和地區治理樹立新典范。
因應全球治理挑戰。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即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為打通全球治理中的痛點難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中國把優化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不斷破解境內外互聯互通堵點卡點,打破全球經濟治理的結構性障礙與關鍵性瓶頸。中國積極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國際標準和規則的互認、銜接和制定,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致力于打造更加公正、合理、適配多元需求的全球治理規則。各共建國家把人文交流作為厚植民心相通根基的紐帶,開展“絲路心相通”行動,夯實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
推動全球發展共享。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各共建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中國堅守開放本色、綠色底色、廉潔亮色,倡導共建開放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等,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及地區合作、治理的共享平臺。中國持續深化與共建國家在綠色基礎設施、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攜手各方同走綠色發展之路,同乘綠色發展之舟。中國發揮自身在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優勢,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打造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彌合全球發展赤字和治理赤字、推動各國共同邁向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匯聚全球創新動能的中國力量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發展已成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要素和動力源泉。
凝聚創新發展合力。共建“一帶一路”既超越了地理空間的限制,也擺脫了零和博弈的思維困境,為共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帶來全新機遇。今年上半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達1.5萬億元,跨境電商進出口約1.3萬億元,均創歷史新高。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實際行動,團結各國共同抵制國際科技合作中的霸權主義,打造更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創新發展環境,讓各國都能在全球創新生態中發揮獨特作用。
豐富人文技術智力支撐。中國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與各方共同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工作體系,搭建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平臺,促進科技人文的創新融合和互動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聯合科研平臺和技術轉移平臺為依托,不斷深化各國在科技人文交流、空間信息科技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全球創新要素融合發展,形成全方位跨領域的創新合作空間,合力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
培育創新增長價值潛能。中國堅持在創新發展、平等包容、團結協作、普惠共贏基礎上,與各方共同挖掘數據、綠色、健康等新合作領域的價值潛能。在前不久舉行的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中方宣布從明年開始將實施上海合作組織博士生創新培育計劃,共育學術科研卓越人才。中國持續加強涉及改善民生、促進發展等領域的科技合作,不斷培育創新合作新的增長點,在開放合作中促進創新發展成果共享,以高水平互聯互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塑造多元融合的科技生態體系,為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創新格局擘畫新藍圖。
展望未來,中國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和務實舉措與各共建國家攜手前行,推動將政治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將理念認同轉化為務實成果,在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成效,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張俊龍 系貴州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陳松友 系江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原標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共塑全球發展新愿景
責任編輯:孫宗鶴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