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十四五”以來,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實現翻番,光伏、風電、水電、核電、新型儲能等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間,一系列相關規劃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與目標,并著力破解行業現存痛點堵點。
2024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重點領域替代應用、替代創新試點等三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
回望“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背后,是改革與創新的雙輪驅動。

2021~2025年8月全國電力工業統計表
過去,新能源發電并網、跨省輸電存在不少體制障礙。業內專家分析,“十四五”期間,我國全面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允許綠電跨省交易、開展綠電溯源認證,這就像打通了能源流動的“毛細血管”,讓西部電能更順暢送到東部。比如,新疆風電企業可通過電力市場,直接與江蘇制造業企業簽訂購電協議,“點對點”輸送綠電,既保障企業綠色用能需求,也提高新能源消納率。
技術突破是能源轉型關鍵。比如,以前新能源發電“靠天吃飯”,并網影響電網穩定;現在有了先進儲能和特高壓技術,電網能像“大管家”,靈活調配不同電源,保障電力穩定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創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據王宏志介紹,目前,我國新能源等技術裝備領跑全球,新能源專利數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短短幾年,新型儲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白鶴灘水電站、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運,油氣開發突破深地“萬米大關”、挺進“千米深海”,這些“大國重器”彰顯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發展進入快車道,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能源產業與工業、交通等領域加速融合,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節點展望“十五五”,能源領域藍圖更加清晰。9月24日,我國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到2035年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即36億千瓦。
業內專家預測,未來,一批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儲能”基地將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崛起,“西電東送”“北電南供”通道將更密集。同時,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拓展,“十五五”將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將開辟新空間,中國的清潔能源技術和工程能力,將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更多“中國方案”,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
原標題:“十五五”能源領域藍圖構畫清晰
記者:白雪
責任編輯:江蓬新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