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_四虎影音先锋_毛片123_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_2018亚洲а∨天堂_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_日本视频免费看_97看片网_欧洲亚洲色视频综合在线_超碰凹凸

中能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行業要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要聞

新型儲能是未來能源體系的核心支柱

發布日期:2025-10-22 信息來源:中國石化報

   近日,2025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寧德舉辦。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儲能新紀元 零碳啟未來”為主題,共發布《中國長時儲能產業藍皮書》《“十五五”新型儲能發展趨勢》等6項重要研究成果。來自全球儲能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企業代表認為,新型儲能將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安全保障為基石,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深入推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電力系統正經歷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導向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歷史性跨越。新型儲能(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的角色正在被重塑:不再只是新能源的配套設施,而是未來能源體系的核心支柱。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突破1億千瓦時,儲能電池和系統出貨量分別占全球市場的90%和70%以上,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儲能產業鏈,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型儲能市場。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型儲能資源保障能力和產業能力大幅提升,帶動投資規模超3000億元、裝機規模增長近30倍,相當于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為能源轉型注入了強勁動力。“十五五”期間,新型儲能將與“源網荷”各環節進一步融合,在促進大規模新能源開發消納、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支撐用戶靈活低碳用能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新型儲能也站在了“三重轉折”的路口。技術層面:從短時向長時跨越,液流電池、固態電池成為關鍵突破口;市場層面: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儲能的商業模式和收益體系亟待重塑;產業層面:從單點突破走向集群化發展。與會專家認為,只有推動政策協同、市場機制創新和多方協作,加速全球儲能部署和系統韌性提升,才能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與零碳未來。

 

  新型儲能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儲能產業將迎來從量到質的轉折點,“儲”的規模將決定“十五五”新能源發展質量,影響電網安全運行水平、消費側用能質量和經濟性

  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和重要保障,新型儲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突破,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國家能源局共發布56個新型儲能試點項目,涵蓋十余種技術路線。新型儲能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初實施的《能源法》從法律層面明確界定了新型儲能的功能與定位。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又聯合印發《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3年內全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超過1億千瓦,到2027年,新型儲能裝機超過1.8億千瓦,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新型儲能發展速度將會加快,對電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種種利好政策為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性保障。會上發布的《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2025~2035年)》顯示,全國新型儲能裝機預計到2027年超過1.8億千瓦、到2030年超過2.4億千瓦、到2035年超過3億千瓦。伴隨風光裝機的高速增長,新型儲能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引擎。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指出,新型儲能是能源開發利用與安全保障的關鍵技術,在解決能源波動性、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建議加強統籌協調,把促進能源轉型與發展利用儲能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壯大新型儲能制造業,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趙勇強表示,未來電力系統將高度依賴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新型儲能是保障電力系統靈活性的關鍵,應通過技術創新、完善市場機制,讓其成為電網側、電源側、負荷側的重要靈活資源。

  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表示,儲能作為電力系統的調節中樞、新能源消納的蓄水池、電力經濟穩定的調節閥,將成為重塑能源格局的重要引擎,在改善新能源系統友好性、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明認為,“十五五”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加速期,新能源將成為裝機增量主體,新型儲能將從“重建設”轉向“重應用”。未來的核心不在于建多少,而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通過容量補償與電力市場機制協同,逐步形成電能量+電容量的收益體系。作為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電源、電網、用電負荷、儲能)”的重要構成,“儲”的規模將決定新能源發展質量,影響電網安全運行水平、消費側用能質量和經濟性。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柳新巖介紹,當前全球新型儲能市場正由中國、美國及歐洲共同主導。其中,我國已連續3年成為全球新增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新型儲能已形成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主導,液流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其他技術路線多元發展的格局。

  長時儲能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沒有長時儲能,新能源無法真正成為主體能源。加快長時儲能的商業化落地,將消除新能源大規模消納的瓶頸,成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達585吉瓦,占新增電力裝機的92.5%。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長時儲能(通常定義為持續放電不低于4小時)需求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其價值在日內調節、跨周平衡及極端天氣應對場景中不可替代,是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的關鍵調節手段。

  目前,我國長時儲能市場呈現“政策驅動、國企主導、技術多元”的特征。

  雖然長時儲能的系統投資成本短期內難低于鋰電池,但其度電成本已與鋰電池接近,且長期降本潛力巨大。《中國長時儲能產業藍皮書》指出,未來可通過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設計、完善的電力交易市場建設、多元的融資途徑探索等引導市場形成更科學的商業模式和自我造血能力。

  會上發布的《光伏與儲能助力能源轉型》指出,隨著全球集中式光伏和儲能項目成本的大幅降低,“光伏+儲能”將成為最經濟的綠色能源,可同時滿足全球用電增長和能源清潔轉型的需求。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和長時儲能需求的增加,鋰電池儲能正向4~8小時,甚至更長的響應時長突破。

  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認為,長時儲能是破解新能源大規模消納問題的關鍵。電網側需要長時儲能削峰填谷,提升電網利用率;負荷側也需要長時儲能降低用電成本。沒有長時儲能,新能源無法真正成為主體能源。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惠東指出,未來10年,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日調節(8小時儲能)仍將是主體需求。從實踐與技術層面看,鋰電池在各類儲能技術中經濟性最優,到2035年,日調節類長時儲能仍將以鋰電池為主。

  中國石油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蘇春梅認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正從簡單的替代關系走向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新階段,這為新型儲能產業蓬勃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未來,中國石油將重點布局枯竭油氣藏壓縮空氣儲能和熔鹽儲熱等具有油氣特色的儲能技術,推動儲能與油氣主業和新能源業務深度協同,打造“油氣+新能源+儲能”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本。

  一些專家表示,建立合理的容量補償機制和收益模式、完善全鏈條安全標準、加快長時儲能的商業化落地,將成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助力我國從裝機規模第一邁向系統價值第一,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技術突破是產業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

  新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要發揮作用,技術突破與產業規范是重要基礎,要為技術迭代與場景落地指明方向、筑牢安全基石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院長張立認為,新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安全已成為我國核心的戰略關切。降低對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大力發展以新能源電池為核心的新型儲能和清潔能源應用產業是必由之路。

  安全穩定、可調可用,是新型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前提。新型儲能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突破與產業規范是重要基礎,構建全新產業生態更是推動產業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

  《中國長時儲能產業藍皮書》指出,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效率、全釩液流電池功率密度、有機液流電池運行穩定性的提升,熔鹽儲能中低腐蝕熔鹽配方的使用,低成本氫儲運技術的突破等,將有效助力長時儲能大規模使用。《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2025~2035年)》則分析了全球新型儲能技術發展態勢,提出了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電磁儲能、儲熱蓄冷、氫儲能等五大細分領域。

 

  從政策、機制和標準方面系統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技術成熟與生態完善,儲能產業正從電網側、電源側逐步延伸至用戶側。儲能的未來,既取決于技術突破,也取決于市場制度和產業集群的合力

  從“規模領跑”到“質量引領”,新型儲能正成為新電力革命的核心支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新戰略提供堅實保障。在剖析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健康發展問題時,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儲能分會會長史立山認為,目前新型儲能成本已經很低,下一步需要在政策、機制和標準上發力。

  “十五五”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需要堅持規劃前瞻引領,統籌推進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協同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不斷完善新型儲能市場與價格機制,積極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隨著技術成熟與生態完善,新型儲能產業正從電網側、電源側逐步延伸至用戶側,形成完整的市場閉環。特來電公司園區事業部總經理王冰提出“電動汽車是帶著輪子的儲能單元”,并分享了用戶側的創新實踐:通過聚合充電樁、光伏、儲能等分布式資源,構建“微電網+虛擬電廠”體系,參與現貨市場、需求響應和輔助服務。在廣東、山東等地,用戶側儲能經濟性明顯提升,未來虛擬電廠將幫助用戶實現“充電不花錢,放電還賺錢”。

 

原標題:新型儲能是未來能源體系的核心支柱
記者:馬玲
責任編輯:于彤彤
網頁編輯:蘇偉

媒體垂詢

E-mail:ZNJ@chinaech.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横峰县| 延安市| 五家渠市| 南城县| 焦作市| 巴塘县| 洪雅县| 庆云县| 白城市| 庐江县| 晴隆县| 遵义市| 西充县| 清水县| 深水埗区| 汝阳县| 邵东县| 上林县| 和田市| 岚皋县| 晴隆县| 五华县| 富裕县| 临颍县| 武乡县| 龙陵县| 灌南县| 建昌县| 子洲县| 封丘县| 博野县| 庆城县| 广宁县| 射阳县| 长泰县| 永昌县| 乌兰县| 连山| 曲水县|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