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發展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超越,更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行動指南。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征,特別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越來越迫切,期待呼吸清新空氣、喝干凈水、吃放心食物、生活在宜居環境中,需求更加個性化與多樣化。目前,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存,部分資源型地區生態修復和建設壓力仍然較大,傳統產業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依然存在,生態價值轉化、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機制尚需完善。如何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能夠更好指導我們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產業結構調整等,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活品質與經濟效益的提升。可以說,綠色發展是連接改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紐帶。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既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斷改善生態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吃住用行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健全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促進保護地區與受益地區利益共享。合理界定生態環境權利,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因地制宜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具體路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優質生態產品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
集團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同時,在新能源環保、先進空氣壓縮儲能、環保材料等領域擁有行業領先的產業與技術投資,為綠色經濟發展做出自身貢獻。同時響應中央號召,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持續為我國經濟社會與人文經濟環境綠色發展做出積極貢獻。